影窗后的传承与坚守

“皮影雕刻不简单,先得用纸画下来,然后裱到牛皮上,用笔画好以后刻下来进行打磨光滑,避免表演的时候划到手和影布。”近日,在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张湾镇后冯村,定陶皮影第七代传承人冯克献在家里正和闺女雕刻新的皮影戏需要的道具。“雕刻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两面上彩,颜色的调制方法是老一辈传下来的,不管怎么玩都不会掉色,晾干的时候一定保持干燥、平整。”冯克献说。

皮影戏是中国独特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技艺精湛。而定陶皮影至今约有200多年历史,在山东皮影艺术中可谓是独树一帜,2008年在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又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小的影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大千世界,而影窗的背后却是大有乾坤。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随着锣鼓响起,表演人在幕后操纵着道具,借助灯光将投影打在幕布上,边舞边唱,栩栩如生。“要演好一场皮影戏,需要掌握十八般武艺。你得懂得每个戏里的弯转,唱啥戏、懂啥词,动作跟人唱的戏是对着的,人物的性格也不同,像‘猴子’是腾云驾雾,它出场的时候打着跟头,像‘老猪’出来,它是个丑角,动作得是一摇三摆的。”冯克献说。

看皮影戏就是看经典故事,听故事里的悲欢离合。而定陶皮影近乎于地方戏曲,在音乐上普遍吸收了鲁西南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的因素,独具韵味、悠扬婉转、诙谐幽默,《龙虎斗》《封神演义》《杨家将》等常演剧目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我十几岁的时候,一说演皮影,多少村庄都来去看,我记得最清楚的那次约摸着得有上万人,人坐满了,戏院都坐不下。”冯克献说。

随着岁月的侵蚀,定陶皮影演出所用的道具很多出现了损坏、褪色,从2012年开始,冯克献和两个女儿通过外出拜师学习、摸索,逐渐掌握和恢复了定陶皮影雕刻技艺,选皮、画稿、镂刻、上色,十几道工序,每一道都是技术活,目前已雕刻200余套皮影作品。

“刚开始学的时候因为牛皮质地坚硬,做的毛糙,比如做一个简单的小黄猴,带上猴毛,一点一点弄,掌握不了力度就容易划到手,我和两个闺女三个人需要三天才能把猴做成。”冯克献说。

“现在因为种种原因,有些孩子还是第一次接触到这种传统艺术,所以农闲时我们这些皮影艺人经常去学校给孩子们上皮影课,教雕刻方法,讲讲咱们的传统文化;尤其现在国家非常重视非遗传承和保护,每年送戏下乡、公益演出将近200场。”从业50多年、年近70的冯克献说,“皮影是我们这代人抹不去的记忆,难以割舍,只要大家愿意学、喜欢看,我就努力教、尽力演,把定陶皮影传承下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